English

《杨振宁文集》:展示大师风采

1999-05-26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1956年,是中国人应该永远铭记的一年。这一年,两位年轻的中国人——杨振宁和李政道共同荣获了物理学中的桂冠——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诺贝尔奖自本世纪初以来第一次授予中国人。如果你知道中华民族百年的屈辱历程,如果你了解近代中国的落后和贫穷,如果你懂得诺贝尔奖在科学领域的份量,那你就一定可以理解那个时代所有的中国人为之振奋和欢呼的喜悦之情。他们的成就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科技强国的梦想与激情。在他们智慧之灯的指引和鼓励下,到现在为止又有四位华裔科学家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是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和崔琦。更有无数的科技工作者在他们的成就鼓舞下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和世界科技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即将告别20世纪的时刻,我们回顾历史,追寻科学前辈的丰功伟绩无疑会大大加强我们发展21世纪中国科技的信心。

杨振宁出生于1922年,父亲杨武之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数学博士,回国后曾任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主任多年。杨振宁的童年在合肥度过,后来随父母到厦门、北京。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家辗转至昆明。在昆明,16岁的杨振宁以同等学历考进了西南联合大学。虽然那时条件艰苦,各种最新的科技文献缺乏,但在名师云集的西南联大,每个人都勤奋工作和学习。教员用心教,学生用心学。年轻的杨振宁正是在这种物质贫乏而精神丰富的环境中打下他受益终身的科研基础,也基本决定了他今后研究的主体方向。1944年夏,杨振宁像当年他父亲一样考取了留美公费生。

1946年春天,杨振宁开始了他在芝加哥大学的学习生涯。在这里,他接触到了物理学中最新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多位著名物理学家的帮助和指教。学业完成后,他又前往著名的普林斯顿研究所学习和工作,并在那里呆了17年之久,这期间,他与李政道合作石破天惊的发现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震动了当时整个物理学界并因此共同荣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发现推动了以后十年间基本粒子学界对对称性的多方注意。同时,他与米尔斯合作完成了他毕生的最高的学术成就——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该理论不仅使得众多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投身于此领域,而且被认为是物理学发展300年来仅有的9组基本方程之一。该理论还引出了四维欧氏空间上存在奇异微分结构的重大发现,为此唐纳森获得了1986年菲尔兹数学奖(相当于物理学中诺贝尔奖的地位和声誉)。1966年,杨振宁接受纽约州石溪分校的爱因斯坦讲座教授的职位,并帮助该校很快成为美国注重研究的大学中的佼佼者。1967年,他巧妙的讨论了一个一维量子多体问题,从而导出后来被成为杨-巴克斯特的方程。该理论对数学和物理的影响从1990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国际数学大会上可见一斑,会上授予的四位菲尔兹奖的获得者中,竟有三个人的工作与此相关。这在近代数学和物理领域是极少见的事情。

在他几十年的研究工作中,共发表了200篇高质量的论文,涉及了物理学多个的领域。这样的成就就是在物理大师级的人物中也是少有的。难怪美国富兰克林学会为表彰他在建立规范场理论中的杰出工作而授予他1994年度鲍尔科学成就奖时强调指出,他是可以与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齐名的世界物理科学大师,并认为他的规范场理论在很大程度上重构了近40年来的物理学和现代几何学。因此近年来,美国和欧洲许多科学家也多次呼吁应第二次授予杨振宁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其对近代物理学的巨大贡献(历史上只有巴丁一个人因三极管的发明和超导BCS理论而两次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而杨振宁本人对此并不在意,他一直将其精力放在学术和对公众有益的科学普及和社会工作上。他认为对于人生来说,该追求的是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他对物理学发展的巨大贡献早已化成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杨振宁极其关心祖国的科技事业。1971年,杨振宁访问新中国,成为知名华人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对中美文化交流和相互了解起到了积极作用,深得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赞誉。此后,更积极从多方面支持新中国的科研事业,间接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科研工作者。他在他功成名就后,不遗余力的在物理杂志上撰文给中国老一辈物理学家作出公正的评价,让世界物理学界对他们的工作有正确的认识。

杨振宁对科学毫无私心,与他共同缔造规范场理论基础的米尔斯也曾经说过,“……杨振宁对我就像一位父亲……”,“……他不仅让我共用一个办公室,还让我共享他的思想……”。与一些物理学家不同,杨振宁的重要工作几乎都是与他人通力合作的结果,这也是他能在多个领域有重大成就的原因。

当然,单凭三言两语我们无法完全领略这位科学巨擘的风采。好在,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留下了大量的传记、演讲和随笔,这些珍贵的文字资料为我们展示了他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而有心的出版者将它们聚集成册,更为我们深入了解这位大师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杨振宁文集》正是这样一本好书。书中以年代为序,采用杨振宁本人和师友的传记、演讲及随笔从不同的侧面勾画了一代伟人的业绩与品性。文集中剔除了高深难懂的纯科研文章和内容,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读者的需要。你可以从文集中看到他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对自己研究中的失误和思维的局限性毫无保留的批判,对年轻的科技工作者的严格培养与热情帮助,以及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和对家人的关爱。此外,书中还有相当多的篇幅介绍和追忆了近现代与杨振宁本人有过来往的中外物理与数学名家,这包括爱因斯坦、奥本海默、费米、狄拉克、泡利、海森堡、汤川秀树、陈省身、吴大猷、邓稼先、王淦昌、赵忠尧等等。相信你可以从中获益良多。

世纪之交,任人宰割的中国一去不复返,中国又站在了一个崭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只有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造就更多的杰出科技工作者,才能实现几代人的富国强兵之梦,才能将“中国人民不可欺,中华民族不可辱”的誓言落在实处。我们固然希望继六位华裔科学家后涌现出更多的杰出华裔科学家,但我们也更期盼我们中国人在自己的本土上创造科学奇迹,呼唤第一位中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诞生。

《杨振宁文集(上、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4月第1版定价:55.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